但问题是,陈胜造反的目的,就是为了称王称霸,又怎么会辛辛苦苦帮别人复国?
此外,陈胜自立为王,当然也有自己的原因,并非是单纯的为了权利。
他走到了现在这个地步,是大势所趋,是众望所归,是无数人推着他的前进。
下面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封赏,为了更进一步,就算陈胜不称王,依旧会有无数人劝他称王。
同时陈胜这样的平民庶子,也迫切的希望自己来到牌桌上,拥有自己的号召力,他不愿意自己的起势,全部成全了他人。
历史总是有两面性的。
若是陈胜不称王,此后失败。
可能就会流传出这样的文字。
陈胜听从了张耳、陈余这劝谏,不自立为王,反而去帮助他国后裔复国,众将众兵因此远离陈胜而去,陈胜的一切努力,都为他人做了嫁衣。
百尺竿头却不知道更进一步,陈胜倒在了不敢称王这一步……
到时候又是一番教训,又是另外一番的总结。
马后炮有一万种方式可以放。
历史就是如此,成王败寇,失败者仿佛做什么都是错的,而成功者说什么似乎都是对的。
苏澈并不认为陈胜称王有什么问题,他的失败,只是单纯的实力不济,面对秦帝国的反扑,没能招架下来而已。
当然了。
苏澈并不会直接选择第一选项。
他看向第二选项。
敕封天下?
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陈胜揭竿而起,用的是扶苏的名号,用扶苏的名义来敕封天下,倒也不失为一招妙棋,只是这一招,同样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。
很容易会出现大问题,而且扶苏的名义一旦坐实,这必然会成为朝廷的头号死敌。
试想,秦二世胡亥,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可能存活的扶苏公子活着?
不把这些泥腿子反贼杀光屠尽,挫骨扬灰,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,才算罢休!
这同样也是一招险棋,收益固然也有,但风险毫无疑问更大。
至于第三个选项。
投降朝廷……
这个选项看似不靠谱,但实际上反而是这三个当中最靠谱的一个。
此刻秦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暂时投降朝廷,让朝廷的火力和目光,暂时转移到其他地方,自己慢慢展,偷偷育,逐渐壮大起来,到时候再反秦也不迟。
不过这样做,也有缺陷,一旦失了大义,那就失去了很多东西。
当然,也可以换种方式,向朝廷示好、假意投诚,反正拖延时间就是。
可这样做也无异于玩火自焚。
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。
苏澈看着这三个选项,思前想后,最终将目光看向第四个。
【亲自干涉】
眯了眯双眼。
苏澈还是选择了这一个。
再一睁开双眼,只见一间华丽的屋子内,两个儒士一左一右站在苏澈身边,正是张耳、陈余。
这两个是魏国名士。
张耳少时,曾为魏信陵君门客,后与外黄县富家之女喜结连理,在其丰厚的财力支持下,广交士族豪杰,号称“千里客”,后官至外黄县令,颇具贤名。
而陈余专好儒术,熟读兵书,尤喜客游,曾游历天下,数次游历燕赵,对赵国极为了解。
陈余与张耳相交甚厚,互为知己,誓同生死,自称“刎颈之交”。
秦灭魏后,听说张耳、陈余为魏名士,便悬重金拘捕。
而张耳、陈余即改姓易名,逃至陈县,充当守卫里门的贱奴,二人患难与共,相互掩护,避过秦兵多次搜捕。
去年始皇帝一死,秦二世元年,陈胜、吴广就揭竿而起,一路打到了这里。
素怀反秦之志的张耳、陈余立即谒见陈胜,加入起义军。
陈胜、吴广久闻张耳、陈余之名,对二人来投十分欢迎。
自从陈胜据陈县后,很多人劝其称王,对此,陈胜正在征求张耳、陈余的意见。
此刻二人正在劝谏陈胜。
一番话的大概意思是——
如今称王,那就是成为秦国的第一个目标,应是避其锋芒,寻六国后裔,助六国复国,如此可让朝廷的目标分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