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早些年,当玄宗李隆基初登大位的时候,并不是现在这样,他拨乱反正,整治外戚,打击世家大族,清查土地兼并,做得相当不错。
可干了这么久的活儿,就不能享受享受吗?
开创了盛世之后,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,沉溺于享乐之中,全然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,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。
当那篇文章出现时,李隆基逐渐清醒了,他还没有彻底的昏庸。
李隆基深深呼吸一口气,看向一旁的丞相:“张师,先不抓他,您来写一篇文章,好好驳斥他吧。”
这话一出,张说没没办法再反对,只能领命。
回到住处后,张说认真看着苏澈的那篇文章,沉思了良久,随后开始写了起来。
文坛领袖终究是文坛领袖,他的文采,他的功底,绝对不是翰林院的那些御用文人能相提并论的。
一篇洋洋洒洒八千字的《大国论》,被他写了出来。
书中从各种角度,论证了这万国来朝的好处。
同时还引经据典,写得有理有据,不像是那些御用文人那般,只知道闭着眼乱吹。
很快,当这文章刊登上邸报上,再次引起了无数讨论。
只因这文章的作者,是当代文坛之领袖,当朝之丞相所写!
一时之间,无数文人雅士,赞不绝口,纷纷感慨的表示,这才是真正的大国之论,定能将李太白那歪门邪说辩得哑口无言!
而苏澈看到这篇文章后,却是微微一笑。
终于等到了一个有分量的对手了……
此前那些翰林院的御用文人所写的那些文章,苏澈自然也看到了。
他都懒得理。
和这些人辩论,但凡说了一个字,都算苏澈输。
可这样一篇文章不同。
这是当朝宰相,文坛领袖,张说之文!
在这篇文章中,从各方面论据了为什么不断举行万国来朝,文化、政治、传承、世界影响,万世之格局。
一句话,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,而朝廷却在谋划未来之基业。
万国来朝吸纳天下人才,为唐所用,让本朝前所未有的强盛。
这岂是那些蝇头小利,可以比拟的?
张说这些话,都是从实际出,并不是无脑的吹。
事实的确如此。
唐文化的影响力,遍及天下,影响万世之格局,同时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,无论是文人,还是武将,都有很多很多。
那些生于草原的胡人,就射箭骑马来说,比中原人厉害太多,很容易就当上军官,执掌兵权,他们有天生的优势。
面对这样一篇文章,苏澈微微一笑,随后铺开宣纸,开始写了起来。
只见纸张上的标题,赫然是三个大字。
《国富论》
这文章之前苏澈写过一次,此刻再次写起来类似的文章,自然是驾轻就熟。
既然张说这样的文坛领袖,喜欢和自己空谈国际影响,大谈文化政治,说什么世界布局。
那苏澈就好好来论述一下,到底如何才能将一个国家变得强盛。
国富论,就是论述这些道理的。
苏澈将国家,世家,平民,以及外邦的商人贸易,所有事情都原原本本的详细讲述起来。
天下之间的财富,是有数字限额的,如果想让国家富裕,那就必须要进行内圣外王之道,而不是用无数的财富,去换取名声。
退一万步来说。
如果换取了名声,却不将这些名声转化为实际性的收益,那真的是愚蠢到了极点。
朝贡的贡品也好,赏赐的宝物也罢,这些在国际贸易面前,都不过是小头而已。
真正恐怖的财富流逝,在于允许朝贡使团沿途和在京贸易。
同样的物品,在国外是一个价格,在国内却是另外一个价格,在京城又是一个价格。
外邦人将本国的特产来进行贸易交换,再把丝绸、茶叶、瓷器之类的东西贩卖回去。
直接一本万利。
这也是很多番邦朝贡对朝贡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。
太赚钱了!
明明朝廷已经将自己的名声远播出去,却不利用这名声来进行贸易赚钱,反而让外邦商人,让那些世家大族参与进去,一个个赚得富可敌国。
这财富的流逝,导致了国家表面上看上去强盛,但实际上,这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民众百姓没有富起来,朝廷的国库没有富起来,皇帝的内帑没有富起来,反倒是世家大族,以及外邦之人富起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