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话,你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,而朝廷却在谋划未来之基业。
万国来朝吸纳天下人才,为唐所用,让本朝前所未有的强盛。
这岂是那些蝇头小利,可以比拟的?
张说这些话,都是从实际出,并不是无脑的吹。
事实的确如此。
唐文化的影响力,遍及天下,影响万世之格局,同时吸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,无论是文人,还是武将,都有很多很多。
那些生于草原的胡人,就射箭骑马来说,比中原人厉害太多,很容易就当上军官,执掌兵权,他们有天生的优势。
面对这样一篇文章,苏澈微微一笑,随后铺开宣纸,开始写了起来。
只见纸张上的标题,赫然是三个大字。
《国富论》
这文章之前苏澈写过一次,此刻再次写起来类似的文章,自然是驾轻就熟。
既然张说这样的文坛领袖,喜欢和自己空谈国际影响,大谈文化政治,说什么世界布局。
那苏澈就好好来论述一下,到底如何才能将一个国家变得强盛。
国富论,就是论述这些道理的。
苏澈将国家,世家,平民,以及外邦的商人贸易,所有事情都原原本本的详细讲述起来。
天下之间的财富,是有数字限额的,如果想让国家富裕,那就必须要进行内圣外王之道,而不是用无数的财富,去换取名声。
退一万步来说。
如果换取了名声,却不将这些名声转化为实际性的收益,那真的是愚蠢到了极点。
朝贡的贡品也好,赏赐的宝物也罢,这些在国际贸易面前,都不过是小头而已。
真正恐怖的财富流逝,在于允许朝贡使团沿途和在京贸易。
同样的物品,在国外是一个价格,在国内却是另外一个价格,在京城又是一个价格。
外邦人将本国的特产来进行贸易交换,再把丝绸、茶叶、瓷器之类的东西贩卖回去。
直接一本万利。
这也是很多番邦朝贡对朝贡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。
太赚钱了!
明明朝廷已经将自己的名声远播出去,却不利用这名声来进行贸易赚钱,反而让外邦商人,让那些世家大族参与进去,一个个赚得富可敌国。
这财富的流逝,导致了国家表面上看上去强盛,但实际上,这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民众百姓没有富起来,朝廷的国库没有富起来,皇帝的内帑没有富起来,反倒是世家大族,以及外邦之人富起来了。
这给朝廷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负担,如果连这一笔账都算不明白的话,那张公您果真不愧是文坛领袖了,对算数一窍不通!
这朝贡本应该是一场划算的政治买卖,明明能利用这大好的机会,使得国富民强,却偏偏弄成现在这般粉饰太平的闹剧!
难道满朝诸公,就没有一个人看不出来这其中问题吗?
苏澈在文章的后面写道:
张公这大国论我看了,我也同意,并进行了补充,或许咱们可以先富国,再谈大国之论如何?
随着苏澈这篇文章写完之后,文气再次冲天而起,整个客栈的客人都被惊吓到了,苏澈连忙将纸张对折,这才让文气内敛,让风波平息。
对于朝贡,苏澈并不反对,他反对的仅仅只是“宁与友邦,不予家奴”这种极端做法,文人们粉饰太平,难道这世道真就是太平盛世了?
随着苏澈将文章邮寄到真一道邸报,很快再次被刊登了上去。
《国富论》——李太白!
这文章很显然是对此前张说那篇《大国论》的回应。
这文章一出,瞬间被抢购一空,一时之间,长安纸贵。
文人们拿到这篇文章后,纷纷看了起来,一时间赞叹不已,也引起了不少争议。
“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李太白还真有一些见识!”
“好一篇国富论,不过我们天朝上国,和别人做生意,这真的好吗?”
“可如果不这样的话,难道我们非得吃亏吗?打肿脸充胖子?这样就好?”
“谈钱太俗了啊……”
“呵呵,没钱就没问题了?你没钱能上得起学,买得起书!”
“就是!这是强国之言!富国之论!”
“不是读了圣贤书,空谈些大道理,就能让国家富强起来的!还是要务实啊!”
争论的声音各不相同,有对苏澈这篇文章赞同的,这些人多是寒门底层人出身,知道民间疾苦,知道务实才是真道理。
至于那些世家大族,豪门子弟,就对这篇文章嗤之以鼻了:“通篇在谈钱,这李太白真的是升斗小民之见啊,掉进钱眼里了,就这也配和张师的《大国论》相提并论?”
一时间,苏澈这篇文章可谓是两极分化,引起争论无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