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前想后,这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了。
苏澈忽然想起了那口水歌的歌词。
如果能重来,我要选李白。
这一次,苏澈倒是真的可以选择李白了。
这想法出现的瞬间,其他七个选项,渐渐的消失了。
随后。
只见这本契灵之书上,出现这样一行字。
【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】
这诗出自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。
一直以来,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,他立志要“申管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,奋其智能,愿为辅弼,使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。
但可惜的是,在做官的这一条路上,他一直是郁郁不得志。
事情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生了转机。
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。
李白异常兴奋,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,立刻回到南陵家中,与儿女告别,并写下了这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,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。
这两句诗把李白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毕竟蹉跎了大半辈子,闯下了那么大的名声,终于能如愿以偿,岂能不兴奋?
在看到这行文字时,苏澈几乎能看到仰头大笑出门的白衣才子。
他虽已步入中年,但心仍旧是少年。
原本苏澈还担心,这位可能不是李白,是其他什么人。
看到这句话后,心中顿时确定下来。
很快,这句话消失后。
书上的文字缓缓开始演化。
【你的父亲是在西域做生意的富商,家里颇有财资。】
【这一天,你的母亲梦见太白星入怀,从而生下了你。】
【伱的父亲便将你取名为白,字太白。】
【你在家中排行老十二,所以又被称为李十二。】
【在你很小的时候,你就开始接触道教的书籍。】
【你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,十五观奇书。】
【时有传言:你幼时不喜舞文弄墨,时常悄悄溜出去玩,这一天来到了山下的小河边,见到了一个老婆婆,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。】
【你看了很久,很是不解,于是便上前询问:老婆婆,你磨这铁杵干嘛呢?】
【老婆婆说:“我在磨针”】
【你便大笑道:“这么大根铁杵,怎么能磨成针呢?别开玩笑了。”】
【老婆婆笑呵呵地说:“只要我天天磨,总能成针的。”】
【也就是自那时开始,你若有所思,心中惭愧,开始奋读书。】
【这故事的真与假没人知道,但也因此成为一段佳话。】
【还在少年,不过十五,你就有诗赋多,得到不少社会名流人士的推崇和鼓励。】
【你因为出身问题,没办法参加科举,只能进行通过干谒得到赏识,走上仕途。】
【然而这一条路,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。】
【此后你拜师在剑圣的门下,学得一手通神剑术,又掌握不少道术。】
【你跟随师傅隐居大匡山中,学习道术和剑术,同时又用心读书,时而往来于旁郡,先后出游江油、剑阁、梓州等地。】
【时光匆匆,转眼便是近十年过去,你已满腹才华,一腔抱负,你决定……】
【一,继续隐居,二,出蜀游历,三,继承家业,四,亲自干涉。】
苏澈眼前不断闪现着一幕幕画面,少年的时光,转眼即逝。
苏澈看着这几个选择,不由得陷入思考。
隐居是不可能隐居的。
这个时期的李白,二十三四岁,满腹才华,一腔热血,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华,引起其他人的关注,从而得到赏识,走上仕途。
原本历史上的李白,选择了出蜀游历,足迹遍布各地,一边游山玩水增长见识,一边拜见当地的名流,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,遇到属于自己的伯乐。
在这期间,李白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,很多名篇出自这个时期。
在扬州时,为了结交好友,不到一年的时间,便散金三十万,可谓挥金如土。
苏澈看着出蜀游历和亲自干涉这两个选项,犹豫了半天,最终还是选择了——